【理论篇-#06】如何 “阅读” 能最有效提高英语?(2)

 Daniel   2019-05-16 10:09   867 人阅读  0 条评论



03
一定不要“英汉”阅读


我在微信上看到的众多英语公众号,

绝大部分的阅读内容都是“英汉双语”

其实我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

因为大部分公众号的运营

都是建立在点击流量的基础上的;

如果光只有英文,

流量肯定要大减。

但我要告诉大家:

你必须早日习惯全英文阅读,

你才能更快地掌握流利英语

语言就像一条公路,

你要使用它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不同的语言就像通往

罗马的一条条大路,

虽然有所不一样,

但大体上都能让

你达到同一个目的地

而英语就像你正在努力开垦的

(除中文以外的)

另一条新路。

鲁迅先生说过:

路是人走出来的。

就是说,

你要努力引导大家往这条新路上去走,

这条路才会变得越来越宽;

大家也才会越来越习惯往新路上走。

当你做“英汉双语阅读”时,

当你同时看到英语和中文两段文字,

就相当于同时面临两条路

因为你对中文要比对英文熟悉得多,

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地

选择走“中文”这条路。

这样想好了:

当我们中学上语文课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你会老老实实先把原文读一遍,

再看白话译文呢?

还是会先把白话译文看一遍,

再回过头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反正我本人是后者。

微信图片_20190713090249.jpg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

唯一让大家都“走新路”的办法

就是:把旧路堵死

我印象中的整个初中三年,

只有上考场的时候,

才会正儿八经地去“阅读”文言文

(因为试卷上没有白话译文)。

说实话,

即便到了我现在的英语水平,

当我看到中英双语时

也会稍稍倾向于先读中文。

因此如果你真正想把英语阅读练上去,

就勇敢地抛开中文翻译,

做真正的英语阅读吧。

挑选阅读材料时,

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

(而不一定是阅读能力)

来做决定。

有很多家长可能认为:

学习语言最快的方式就是

把孩子放在一个全英文环境,

身边没有任何说中文的人,

从而逼着孩子说英语。

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最合适,

因为如果全英文环境难度太大,

缺少 “耶!我听懂了!” 

这样的正面反馈,

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

甚至会打击自信。

凡事皆有阴阳两面

除了学会对自己狠,

更要学会善待自己。

英语学习长路漫漫

(虽然英语已经是

最简单的欧洲语言了)

我们必须学会不断在精神上奖励自己,

才能为自己创造走下去的动力。

可能有些同学觉得从“中英”

直接跳到“全英”跨度有点大,

因此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公众号

武太白金星人”。

我特别喜欢武老师每日一更新的

“美国历史上的今天”这个栏目。

虽然每篇文章不长,

但却是我看到的微信上较稀有的

“全英文阅读”内容

(关键词汇有中文译文标识),

能为基础不强的同学们带来比较真实

英语阅读体会。


04
阅读不是“精读”!


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英语教育,

一直存在着“精读”这么个概念。

坦白讲:

我认为除非你是学习或从事翻译,

否则精读对外语学习是完全不必要的。

这么想好了:

除了上语文课,

我们一般做中文阅读

(如:读书看报)时会“精读”吗?

我想绝大部分人不会。

那我们的汉语是通过上语文课学会的吗?

当然不是,

上语文课学的是文学作品赏析,

跟学说汉语是两码事儿。

再说了,

大家觉得语文课的“精读”很好玩儿吗?

反正我本人觉得非常枯燥。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学习英语时要精读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把一本文学巨著捧在手上,

只摸着封面(不需要翻开),

都觉得自己特有涵养。

因此当我阅读这些名著时,

会仔细把个字都读完,

因为我认为文学大师是不会讲废话的。

你看,鲁迅的一句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

别人写就是一句废话,

但在鲁迅笔下,

这体现出一种多么悲凉的感觉啊!

法国作家雨果的风格很有意思:

他经常会在作品中插

一大段毫无情节的内容。

比如说《巴黎圣母院》第三章,

中文的译本有近24000字,

唯一的内容就是描述圣母院

每一块砖瓦背后的历史

(感觉相当于你在看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突然插播一集旅游纪录片,

专门讲纽约时代广场的历史)。

但无论如何,

我仍然会要求自己“如痴如醉地读完”

因为这是大师的文字,谁敢说不美!

再后来我意识到,

其实任何的文字,

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如果重点不清晰,

它也成不了名著。

我因为年轻头脑简单,

一听说“这是一部重要著作”,

就把每个字都当做重点。

某种程度上,

我认为我的这种思维错误,

是被国内的语文课教坏的

本来文字就是主观的东西,

但高考制度迫使我们制造出

一套的必须有“客观正确答案”的

评分系统,

使我们养成了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搬到英语学习,

这就变成所谓的“精读”。

“阅读”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取信息

该精读的时候,

我们应该精读

(如:你买房子要签的合同),

大部分时候“泛读”就完全足够了

(如:时事跟踪,八卦猎奇,甚至学术论文)。

当我们阅读中文时,

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获取信息,

而不会为了阅读而阅读。

其实正确的英语阅读,

就应该像我们阅读中文一样。

譬如说我本人非常关心国际时事,

因此我大部分的外语阅读内容

都是“国际新闻”;

对我来说,

信息获取和外语学习几乎同等重要。

而有些同学读英语新闻是这样的:

甭管是什么类型的新闻,

只要是BBC的就OK,

每天“坚持”读两三篇。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两点错误:

1)你应该只阅读你感兴趣的话题;

2)学习外语是一辈子的事

你不应该(也不可能)一直用“坚持”

来克服枯燥的学习。

那如果我没有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怎么办?

那就努力培养你对某一话题的兴趣呗。

我自学英语时,

因为英语的新闻里老是会谈到足球,

我特意学习了更多关于足球的常识。

每学会一个新的语言,

都能为你打开观看

这个花花世界的一扇窗户。

作为中国人的第一外语,

学会英语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那样,

完全颠覆你的三观。

如果那个语言能给你提供的独家信息,

恰好是你感兴趣的,

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对炒股感兴趣吗?

那就阅读 Bloomberg

或者 CNBC 财经新闻吧

(英语的金融资讯比 

中文要发达得多)。

喜欢好莱坞电影?

那就用纯英语字幕观看

(就相当于英语阅读),

直接体会电影对白的原汁原味吧。

当你学会利用英语

去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你发现你就不会做所谓的“精读”了

越是详细的文章,

你就越是不需要从头读到尾,

也能掌握文章大意;

甚至很多时候你只需要

读一下标题就够了

(特别是新闻类文章)。

如果你喜欢看惊悚灾难片,

你不会蛋疼没事儿

去研究电影里的每一句对白;

因为对白本来就不是重点,

而且还有成百上千部

类似电影等你去看。

我不是反对“精读”本身;

如果你从事翻译工作,

那么精读就是非常必要的。

但即便你的梦想是成为翻译官,

你也不应该从英语学习的一开始

就开始精读

牙买加运动员、

短跑飞人博尔特(Usain Bolt)

也是先学会走路,

再学跑步的。

几乎任何的阅读都有学习效果

(你读“挖掘机指南”时也能学到

挖掘技术方面的词汇),

但正如我一直说的:

要根据你现在的学习阶段,

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05
阅读不是“精读”也不是“翻译”


多伦多大学教授、

传播理论大师 Marshall McLuhan

说过一句话:“鱼是看不到水的”。

水对于鱼,

就像语言对于人一样

没有水,就不会有鱼;

没有语言,你的人生也不会存在。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是由汉语决定的,

因此我们通过中文看到的世界,

跟说其他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相比

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中英双语之间实际上

是无法互译的。

微信图片_20190713090249.jpg

水果、动物这类词汇的意思不含糊,

中英之间几乎可以完全互换

( cat 就是猫,猫就是 cat  )。

但描述抽象概念的词汇就不一样了

中文里有“美丽”、“漂亮”、

“好看”等一堆同义词。

如果一个老外咬文嚼字地问你,

他们都有什么分别吗?

为什么我们说“美丽中国”,

而不是“好看中国”?

你会如何用英文来给这个老外回答?

很快你就会发现:中文里的微妙,

甭说用英文解释,

就连用中文也未必说得清楚

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同样的,英文的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

只要是抽象词汇,

都不容易找到完全对应的中文单词

譬如说 question 这个单词,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问题”嘛,

有啥含糊的?

但当它变成一个动词“to question”,

就有“质问”的含义。

同样的,answer 对应的中文意思

不仅仅有“回答”,

因为当你说“answer to”,

那就有“为… 负责”的意思。

我们很多人并不意识:

其实最简单常用的英语词,

都有它背后微妙的意思

接着上面的例子,

假设某个政客做了点

见不得光的事儿被人发现了,

时事评论员可以说 

“he’s got some questions 

to answer”

根据简单的中文翻译,

就是“他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

但实际上意思更接近:

“面对群众的质问,他得做出

负责任的回应”

(潜台词:我觉得他这次不死

也一身残了)

即便我用中文这么啰嗦解释一通,

跟英语的原意还是有微妙的差异

为什么有很多海归互相之间说

中文时习惯夹杂着英文?

就是因为他们想说的意思

在中文里找不到词

同样的,

很多中文表达也很难翻译成英语

有一次我陪同一位中国老板

迎接国外客户,

结束一天漫长的谈判之际,

他跟外方说了一句“辛苦啦”。

我怔住一会儿后,说了句英文,

翻译回中文大概就是

“X总表示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但后来觉得仍然没有

反映出“辛苦”这个意思,

我又加了一句

“希望咱们今天的努力不会白费”。

说完了,

那位中国老板问我:我才说了三个字,

你咋说了那么多?

为什么我反对“精读”?

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去

理解这段英文,

你也不可能真正看懂,

因为你的思维是由中文构成的。

为什么我反对“英汉阅读”?

因为在你对英语不熟悉的情况下,

你根本无法判断中英的互译是否准确

当我们同时看到中英双语,

绝大多数人都会先读中文,

然后把看到不熟悉的英语短语和单词

往中文思维上去套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

即便是英语专业出身,

写出来的英文老外看了还是觉得别扭,

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按

这种错误的方法学习!

在众多学习方法中,

“翻”可以说是最错误最没用的,

没有之一!

正如我一直强调:

语言是通过“使用”学会的;

没有人的英语是靠“翻”学会的

而翻译也不是一种必备技能。

要透彻理解英文,

只有一个办法:阅读,阅读,阅读

既然英语的微妙无法用中文描述,

那么你只能靠自己

进行大量的英文阅读,

完全摆脱中文思维地

去领悟英语的各种表达方式。

当你慢慢变得像海归们那样,

发现你想表达的英语词

在中文里找不到完美替代,

证明你的学习到位了。

你可能会问:

英语有那么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都不看中文翻译,只靠领悟吗?

答:是的

经过海量的阅读,

你最终会把不常见的英语都变成常见

如果你近期要应付考试,

那么通过“对照中英翻译进行精读”

为考试拿高分做准备

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我表示完全理解甚至赞同。

但如果你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

(如:你将上高一,英语高考是三年以后的事)

或者你根本不需要应付考试,

学习英语纯粹是因为兴趣

或者对你事业有长远帮助,

那么你就应该按照

我提倡的这种方法去学

因为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idanew.cn/?id=26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Daniel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