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进行盲听时,
如果所听到的单词是你认识的,
那么这自然会巩固你
对这个单词的熟练程度;
而即便你听到的这个单词没见过,
这也会在你脑海里留下
一个“声音的印象”
我将会在接下来与你探讨:
这个声音的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件趣事儿:
有一年我去上海办事,
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一位
叫 William 的朋友。
我们俩一见面,
就几乎不约而同地跟对方说:
我们是不是之前见过?
但后来我们发现:
我们没有在同一所学校上过学,
也没有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而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地推敲,
我们就是想不出来我们有可能
在哪些地方见过面
我和 William 是否真的之前见过面,
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一种心理学现象,
叫做 “似曾相识”(déjà vu),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经历过
比如说: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你感觉自己好像来过;
又或者听到某人说了某句话,
感觉自己好像在哪里听过...
当你实在想不出来
到底在哪里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你可能会认为:
说不定我做过类似的梦吧。
我在上文中讲的 “声音的印象”,
就有点类似这种 “似曾相识” 的感觉。
关于déjà vu的现象,
有不同的理论解释,
这里不展开讨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你有一个强大的潜意识。
人脑的明意识就像 “冰山的一角”,
看得见的部分只占大脑
活动的小部分,
更大的一部分是潜意识。
这里我再一次回答一个常见的问题:
盲听的时候听不懂,
是不是无效输入?
答:不是。
当你不断地对你的大脑
进行语言轰炸的时候,
即便你的明意识没听懂,
你的潜意识一直在对这段陌生的语音
进行解析归纳。
当一个单词在盲听的过程中
不断重复出现,
这个“声音的印象”
也逐渐从模糊变清晰。
而当你进行盲听时,
因为你是同时接触多个单词
(而不是单个生词多次重复),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
记住了一堆单词,
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学会的
就像“温水煮青蛙”,
你不知道青蛙具体是在
哪个温度被干掉的。
再打一个比方:
学习单词的过程,
应该跟你认识你高中同班同学一样
没有人会去刻意“背相貌”,
也能完全认得自己所有的同班同学。
当你每天都有机会跟同学们见面,
即便你刻意去控制你的明意识,
不断跟自己讲
“我不认识他们,
我不认识他们,
我不认识他们...”,
你就会不认得他们吗?
拜托,当然不可能
因为你潜意识的力量
比你的明意识大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
按照我告诉你的学习方法
只要你把APP上的某篇文章
从头到尾重复听了足够次数,
你想记不住所有的单词都难。
相反,
如果你靠明意识去背单词,
那不管你用什么“拆词法”、
“联想法”、“词根法”,
最终都注定被要被遗忘。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重逢”的原理
进行大量的听读学会任何的单词。
但我并不建议大家在
太早期的时候听英语新闻
(除非你的野心很大,
而且有较多的学习时间)
因为生词太多且涉及面太广,
你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
才能跟它们重逢。
我之所以向你推荐可可宝贝,
或可可英语APP
是因为两个APP文章是经过精心的设计
在较短的篇幅里,
融入了尽量多的常用单词。
当你对内容不变的课文进行
重复听读的时候,
就好比“关起门来打狗”
终有一天你能够把
所有的单词都听出来
并且记住。
但正如我一开头就说的:
可可宝贝也好,可可英语APP也好,
你是不可能通过只学习
这两个APP就掌握
流利英语的。
你会发现:即使你能把
两个APP的内容完全听懂,
你仍然很难做到“甩掉字幕看美剧”
因为你只通过“多次重逢”记住了单词,
但你仍需要“不同场景”才能
对这些单词熟练掌握。
再次拿“认人”来打个比方。
如果你只有某个人的一张照片,
即便这张照片很清晰而且没有被P过,
然后你按照我们 “多次重逢” 的理念
每天看一遍,
几天下来后这张照片
就印在你脑海中了。
但你会发现:
你仍然很难在大街上看到 ta 就认出来。
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
缺乏了“不同场景”这个重要因素。
跟大家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有这样一个现象:
相貌越是完美的人,
就越是不容易被记住
对我来说,Angelababy
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虽然我通过社交媒体
看过 Angelababy 的照片,
也知道他老公就是
《中国合伙人》的主演。
但当我看《独立日2》时就觉得:
这个中国女生好眼熟啊。
然后我突然想起 “ Angelababy
好莱坞拍戏飙英文” 的娱乐新闻,
我于是恍然大悟:
对对对,就是她。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在国内某个机场
看到一个女星的代言广告,
我当时心想:这不是 Angelababy 嘛,
虽然长得跟电影里的不大一样;
然后走近一看,发现名字是 “杨颖”。
我嘀咕了一声:居然不是,
现在的明星长得都一个样儿…
(大概三天后,我去逛超市,
走着走着,我猛然想起
Angelababy 的中文名就是杨颖...)
我之所以没能一下子
认出 Angelababy,
说白了是因为我看她的
影视作品不够多,
对她相貌的认识缺乏立体感。
用我之前的表述,
就是缺乏了“不同场景”这个因素。
这就好比:
虽然你通过听读可可英语APP
记住了很多单词,
但当这些单词
从一个操南方口音的美国人
说出来的时候,
你有可能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一张图片不如一段视频,
一段视频不如多段视频。
如果我多看几部 Angelababy
出演的片子,
她扮演角色再怎么变,
我也不会不认得她。
传统的背单词
就相当于看一张张静止的图片,
而英语听读就相当于
看一个个动的画面。
如果你在“多次重逢 + 不同场景”
的环境下
进行大量听读而学会一个新单词,
你学会之后想忘记都难
就像我一旦认得 Angelababy 之后,
想打回原形不认得她都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可可宝贝,
可可英语APP
对你的听力的提高还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缺乏了 “不同场景”
这个关键因素。
如果真要把这两个APP设计成
提高听力的教材,
那就应该找 30 个不同的人,
用不同的语速,
甚至不完全标准的发音来读诵。
这样你听完 30 遍下来之后,
就会对英语的发音
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了。
我曾不止一次表达过:
学习外语不需要背诵
(而是需要“听读”)。
“会背” 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就像体操运动员身上的发达肌肉,
是经过体操训练后自然而然形成的,
不是在健身房里练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为了学好英语
而进行背诵,
就好比一个体操运动员
为了取得好成绩
而整天泡健身房
能成功才怪呢。
不背单词,不背课文
这是我自学独特的理念之一。
世界上的很多古老文明都有
“口传史诗” 这个文化产物
(如:西藏的《格萨尔》,
希腊的 “荷马史诗” ),
演绎者能把几万行字的史诗整个背下来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为这样的
“超强记忆力” 所惊叹。
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典型的
“Rote Learning”
( RL 即 “机械学习”)。
所谓 RL,
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
几乎所有中小学都会做的 “群体朗读”。
其实不光是中国,
RL 也普遍存在于很多其他地方
(如:阿拉伯世界的清真学校,
全球各地佛寺的早课等等)。
所谓 “存在即合理”,
为什么 RL 会成为各地文明不约而同
选择的教育方法呢?
当你的初中语文老师要求
你把《出师表》背下来,
即便你自己一个人在家复习,
你也会忍不住自言自语念出声;
同样的,
当你要记一串电话号码的时候,
你也会下意识地把它重复念若干遍。
当我们自己单独进行朗读时,
我们实际上是念给自己听。
而当我们进行“群体朗读”时,
这个群体发挥了两个额外作用:
1,当自己念得累了,
可以停下来听着其他人念;
2,如果自己念错了,可以更容易发现。
“群体朗读”是一个古老的学习方法,
但其实我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台复读机
来代替“朗读”
这不仅适用于学习英语,
还有语文(背各种唐诗、文言文)、
数学(乘法表格)等一系列科目。
再进一步讲:
其实进入了信息时代,
我认为连复读机都过时了
我们更应该学会把智能手机
运用在学校教育上。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记忆力越强的人,
就越有可能脱颖而出。
但实际上,
记忆力完全不代表人类的聪明才智。
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
其实包括马在内的很多动物的记忆力
都比我们人类强,
但它们就比我们人类聪明吗?
让我再追问大家一句:
那些天生记忆力强的人,
真的就那么幸运吗?
老子云:道法自然。
我们绝大部分人之所以
做不到“过目不忘”,
恰恰是因为这对我们人这样的
一种情感动物来说是更好的
有一些天生记忆力超强的人,
往往都因为忘不了很多过去伤心的东西
而患上慢性忧郁
我们人类的记忆力
之所以普遍来讲比猴子更弱,
其实是一种进化。
而人脑的奇妙之处就在于:
它只会去记忆那些有必要
被记住的东西。
因此,当你进行大量的听读时,
你实际上是希望让你的大脑相信:
跟这个语言有关的东西需要被记住。
相反,如果你背了一大堆英语之后
不去进行“听读说写”等进行使用
你的大脑就会认为:
记住这些东西没啥鸟用,
不如删掉腾点空间。
我以前说过:
学习外语不靠智商,
而在于思维方式;
只要方法正确,
你想学不会英语都难。
你要是稍微用心一点地进行听读,
能记不住英语单词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