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解释为什么“多听”对学好
一门语言如此重要,
并分享与“听”有关的学习方法。
先给大家讲一个轻松的玩笑
话说有一帮朋友去露营,
大家扎好帐篷之后决定
分工负责不同任务。
有一个日本人被分配的任务是
去找 supplies(供应),
然后大家就分头走了。
随着暮色降临,
大伙儿都回来了,
发现日本人不见了。
就在这时,日本人跳出来,
大喊一声“surprise!”。。。
如果过几秒种后,
你还是一脸茫然的话,
让我告诉你这个故事的笑点在哪儿
日语里面没有“L”和“R”的区分;
日语里“R”的发音
相当于英语里“L”和“R”之间,
但又两不像。
因此,很多日本人听英语的时候,
分辨不出“L”和“R”这两个音,
因此也不能准确发音。
我们可能会觉得:
这两个音的差别挺大的嘛,
日本人怎么会听不出来?
其实所有的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
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曾经好几次给老外表演
“妈麻马骂”的普通话四声
这四声对我们来说挺明显的,
但老外们就是听不出有啥区别。
再举一个例子,
阿拉伯语里的辅音发音比较微妙:
譬如说 “s” (س) 跟 “S” (ص)
是不一样的,
“h” (ه) 和 “H”(ح)也不一样
“大写”比“小写”的发音要更重。
我问我一位阿拉伯朋友
(他名叫“ElmoSalHy”),
你们阿拉伯人能听出来
其中的区别吗?
他说,你不觉得“Elmosalhy”
听起来很不一样吗?
很多同学们都很重视英语发音,
因此会特别花时间
去模仿 native speaker 的口音。
但我告诉各位:
其实标准英语口音是靠“听”出来的,
而不是靠“说”出来的。
为什么日本人英语发音那么糟?
原因很简单:
你连 “L” 和 “R” 的区别都听不出来,
又怎么可能正确发音呢?
同样的,我们中国人英语发音不准,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
我们的大脑分辨不出英语里的一些
(中文里不存在的)微妙的音
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莫过于“三克油”的“三”。
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简单:多听。
有语言学家做过实验,
如果把一群日本人当做
正在学说话的小孩儿,
找一个标准英语口音的老师
对着他们以“母语”方式发音
(就是妈妈跟孩子说话那样
清楚发音,拖长声调),
久而久之日本人的大脑
就可以慢慢分辨出“L”和“R”的区别了。
同样的,老外们在中国生活时间长了,
他们的大脑不断被中文语言环境刺激,
慢慢地就能分辨出普通话四声,
从而不需要刻意练,
发音也自然会提高。
再举一个例子:
为什么到北美留学的中国人
说英语带有北美口音,
到英国留学就会有英国口音
还是因为:发音是“听”出来的。
有一位同学跟我诉苦,
“我英语阅读基本上都没问题,
但盲听同一篇文章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啊。”
后来我听他说了几句英文,
就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以下
这种情况有同感
就是听中国人讲英语
比老外讲英语更容易听懂。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
我要说一个观点你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
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不应该太早说。
我看过一位小学英语老师的教学视频,
她带着一群孩子们在朗读英语。
虽然我非常尊敬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
也看得出来这位老师教书很用心,
但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这位老师的英语发音连我都听不懂。
那么大家可想而知,
在台下跟着这位老师朗读的学生们,
由于有听觉的误差,
离英语的标准发音就相去更远了。
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是:
先学会如何发音,
然后再练听力。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过来:
先大量地听,再学习发音。
以上那位同学之所以“听力”有困难,
跟他没有学好英语发音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印度人英语说得溜,
但口音却是这么重,
就是因为他们长期习惯这样说,
以至于想改也改不了。
相比于中国人“三克油”的“三”,
印地语里也没有
英语里的“th” 这个音,
所以他们会说“坦克你”。
而日本人之所以英语口音让人抓狂,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日语里
有太多的英语外来词。
因此日本人一看到英语单词
(如:Christmas),
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式发音
“kurisumasu”

日本人跟日本人之间讲英语,
他们完全不会觉得吃力
(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标准就是标准)
就像我们中国人跟中国人说英语
感觉更舒服一样。
我们之所以遇到这个问题,
就是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
太强调从一开始就“多说”了,
以至于我们养成了中式发音的习惯,
越到后面就越是难改。
再来一个常见问题:
学英语是否应该先学音标?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
“是否需要买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一样,
答案是不需要。
在智能手机时代,
一本厚厚的词典除了
能给你一种“学术感”之外,
并没有实用的意义。
以前学英语的人之所以需要学音标,
为的无非就是查字典之后,
知道怎么对单词发音。
但现在当你碰到不认识的单词,
直接到“有道翻译”一搜,
然后听APP里提供的发音就行了。
即便你查了有道翻译后
忘了新学单词的发音也没关系
因为你会不断地听。
你只需要对单词的拼写留个印象,
等你以后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碰到,
你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个单词的发音。
再说了,
由于我们中国人在初学时
把握不了英语发音的微妙之处,
学了音标也不见得能准确发音。
还是那一句:
正确的发音是“听”出来的。
中国人“哑巴英语”的核心问题
不是“不敢说”,
更不是口音问题,
而是“不会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哑巴英语”这个问题,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英语思维,
而不是靠治标不治本的“多说”。
曾经有一位老板跟我谈商业哲学,
他说:“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嘛”。
这句话听来有道理,
但实际上“机”在古汉语里的
意思是“时刻”,并不是“机会”。
同样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说:
“语感语感,要‘语’才有‘感’嘛”
因为语感实际上是“听”出来的。
传统英语学习理念是:
通过大声读,来培养语感。
我不是说这种方法完全无效,
只是我认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自己读给自己听”,
其实你直接放了录音听就行了,
省事不累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失败的另一原因:
我们错误地把“读”来代替“听”。
所谓“好语感”,
其实就是“正确语法”。
我认为语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狭义语法
(譬如“过去式”,
“复数”等硬性规则),
另一种是广义语法
(即表达是否得体,
没有硬性规则)。
中国学生们经过反复训练,
其实狭义语法并没有问题,
甚至有时候比很多老外还要好。
但真正能体现外语水平的,
是看你能多好地掌握“广义语法”。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广义语法”
譬如我们中文会说“做功课”,
但不会说“干功课”。
其实“做”跟“干”并没有什么区别
(大家不要想歪了!),
“干功课”并没有违反狭义语法的规则,
但却不符合“广义语法”的规则。
就像在英语里,
我们会讲“in the morning”
和“at noon”。
其实 “in” 和 “at”
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我们不会说 “at the morning”
或者 “in noon”
这就是“广义语法”,
就是习惯用语,不需要逻辑原因。
中国学生们之所以英语说不好,
更多是因为没有掌握广义语法
(而非狭义语法),
因为广义语法必须通过
大量阅读来积累,
是无法通过做习题学来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就是大量的“听”(还有“阅读”)
为什么你不会说“干功课”,
就是因为你没听过这么说的。
还是那句话 – 语感是“听”出来的。
你语感的好坏是由你“听”的数量
和质量决定的。
大脑本身并不能判断
什么是正确的语法,
而我因为本身语法不正确,
然后自己说给自己听,
大脑就会慢慢接受错误的语法了。
所以为什么在黑人英语里边
“it don’t matter”
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我们都学过应该是“it doesn’t matter”),
就是因为他们听周围的人有这么说的。
(注:以上例句取自 MJ "Blank or White"的歌词......)
那后来我是怎么改过来的呢?
很简单
因为我听周围的人都是说
“I am going”。
因此:如果你想多说英语,
你必须同时进行大量的听
因为在你达到较高英语水平之前,
你会犯很多语法错误,
但你是完全不会意识的。
你只有通过大量地听标准的英语,
才能规避出现像我这样
“自己说给自己听”而
对错误语法强化的情况。
如果你听得少却坚持“多说”,
你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在听不正确的英语。
前几篇文章我说过
“要先阅读,再学单词”。
现在我们谈到“听”了,
我需要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做一个补充:
你应该先“阅读”和“听”,
然后再学习“单词”(语法)。
当你的单词量增加了,
也会反过来加强你的阅读跟听力,
“单词,阅读,听”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还记得以下的这个自学框架吗?)
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我把“语法”放在
“单词”之后的括弧里呢?
我的回应是:
因为语法其实只是变相的单词。
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们学习欧洲语言的时候,
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
学习各种时态(现在式,过去式,等等)。
我们之所以觉得难,
就是因为有些词的变形太多了,
而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
我们要一个个地去背各种不规范的变形。
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学习方法,
就是 – 不用刻意学。
当我提过“语法不重要”的时候,
收到过这样的提问:
你不学语法,你怎么进行阅读?
我的回应是:还真的是这样
你并不需要语法,
也可以进行阅读。
就像“to be”在中文里
只有“是”这一形式
(我是、他是、他们是、等等),
但咱们阅读中文时会因为中文的“不精准”而理解不了意思吗?
又有人提问:
如果你不去记这些变形,
你怎么能正确地说和写呢?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强调
要大量地听。
为什么说英语的人不会说“we is”?
就是因为他们没听过这么说的。
反正“to be”只有“am, is, are”
这三种形式,
就从里面挑一个最顺口的呗,
所以就“we are”呗。
跟你会说“穿袜子”而不是“戴袜子”,
说“戴帽子”而不是“穿帽子”
是同样的道理。
学会这些语法规则的最有效方法
不是做大量的习题,而是多听。
可能有人还会说:语法除了动词变形之外,
还有句子结构顺序,
你不学习句子结构怎能正确理句子意思呢?
我的回应是:
其实你并不需要知道句子结构,
也能进行阅读。
我用以下这个德语句子来举例,
看大家是否能读得懂。
Ich will einen Arzt werden, weil ich möchte den Menschen helfen.
单词:
Ich 我
Will 想
Einen 一(数字)
Arzt 医生
Werden 成为
Weil 因为
Möchte 喜欢
Menschen 人(复数)
Helfen 帮助
我相信你可能也没有学过德语,
但只要稍微动一下脑,
都能读懂上面的那句话的意思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我乐于助人”。
虽然德语的语序跟中文不一样,
但你只要知道所有的单词是什么意思,
你的大脑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句子的意思。
你的大脑是个神奇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来讲:
你是被你大脑控制的,
因为大部分的脑部活动集中在潜意识,
而潜意识实际上是不受你明意识控制的。
就像你控制不住你的好奇心一样,
当大脑看到它处理不了的信息,
它会想方设法去对其进行分析,
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
以上只是一句例句而已,
但大家可以想象:
当你不断阅读,
你的大脑就会更快摸索出规律,
最后你自然就掌握德语思维了
其实这就是小孩学习语言的思维方式。
小孩为什么学习语言快?
就是因为他们把大脑的这种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只需要不断地听,
好奇的本能就会驱使他们
通过观察总结语言的规律。
可是当我们成年了,
基于种种原因,
我们变得宁愿相信书本里现成的东西,
而不是通过自己观察去寻找答案。
因为我们害怕“不确定性”,
与生俱来的“语言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也自然学不好一门新的语言。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我们并不需要立刻听懂,
因为“听不懂”只是暂时的;
只要我们不断地听,最终就能听懂。
我们要学会不依靠
“别人告诉我们”的方式学习,
很多问题自己稍微动一下脑筋
就悟出来了(就像以上的德语句子),
而且学得好记得牢。
其实学习英语非常简单,
就是我说的“多读、多听,学习过程中
积累单词”,坚持下去就行。
但由于我们太迫切想学好英语,
一时学不会就急,
一急就“病急乱投医”,
从而催生了各种所谓的“学习方法”。
说句不好听的,
我认为绝大部分的这些所谓方法
(可能对“应试”来讲还有点用),
就相当于古时候人们
因为不懂科学而发明的“占星术”。
虽然占星术也有他的一套严谨的学问体系,
可以当你整个大方向是错的,
再怎么注重细节也是错的。
大家这样想好了:
会讲英语的人有多少是通过
这些杂七杂八的方法学会的?
即便有人通过这些方法学会了英语,
那也是因为花了大量不必要时间。
不要跟我说“不同人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说“应试方法”,
那我还能接受)。
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一门科学,
是顺应大脑的自然规律的。
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构造其实都差不多,
特别是语言这个东西,再复杂的语言,
也有“脑残”的人可以流利地讲
这证明了的确存在一条路,
是所有人(包括傻子)
也能走得通的,我要教会你的
就是这种方法。
学习语言到底为什么要多听?科学根据是什么?
“多听”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
以下这三个目标:
A. 锻炼对英语发音分辨力,
B. 熟悉学过的单词,
C. 形成英语思维。
这三个目标呈持续渐进趋势
即,当你初学时,
A占的比重最大,
而到了后期,C占的比重最大。
A. 锻炼对英语发音分辨力
有人问我:如果我单词、
语法懂得不够,
听英语跟听天书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回应是:就像阅读一样,
谁说你必须读/听懂才有学习效果的?
小孩之所以能学会任何一种语言,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听不懂就不听
其实小孩听不懂的时候,
跟你听不懂的感觉是一样的;
只是你听不懂就不想听了,
但小孩不会,所以学外语比你好。
退一万步讲,
即便你一个单词都不会,你也要多听,
因为这样你的大脑才能
慢慢熟悉英语的发音,
你以后说英语的发音才会
更接近标准。
但如果你问:要听多少个小时
才会让我的发音足够标准呢?
我只能说:因人而异,越多越好。
但我认为1000个小时是起点。
有一次在上外教课,
我听英语积累的小时数
已远不止1000小时了。
我问外教“你觉得我的英语口音怎么样?”
他说“广东话口音挺重的”
我当时还不相信,
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模仿得挺像的了。
但有一天上另一个外教课时,
外教老师放了一段课文录音,
里面有一个角色说话时带有“纽约口音”
老师觉得挺逗的,
但我却听不出来跟标准英语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有一次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
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聊天。
我很惊奇地发现:
即便都是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
(华裔、菲律宾裔、本地白人),
由于家里说的语言不一样,
他们互相是能听出来对方口音的不一样的。
就好像汕头跟潮州虽然靠得如此之近,
但汕头话跟潮州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除非你深谙潮汕方言发音,
否则你是听不出来区别的。
话说到这儿,我认为大家的英语发音
只要OK就行,
因为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
不是为了装逼。
中国人英语短板的痛点真正在于
没有掌握英语思维,
而不是发音。
在日益多元的英语世界(特别是北美),
人们越来越不把“口音”当一回事了。
谷歌和微软的 CEO 都是印度人,
他们说英语时仍然有很明显的印度口音。
左:谷歌总裁 Sundar Pichai
右:微软总裁 Satya Nadella
就连土生土长的美国精英
“人渣”特朗普(纽约口音),
前总统小布什(南方口音),
甚至奥巴马(黑人口音)
说的也不是所谓的标准英语,
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听不出来而已。
因为“听”是占你学习时间最大一部分,
因此我强烈建议你:
你绝大部分“听”的时间
要在“除了听英语干不了其他事情”
的碎片时间里进行
如走路、等车、坐车等。
如何最有效利用有限时间
是让你最短时间内学会一门语言的关键。
而也因为这样,
在智能手机时代,
我认为你没有任何的理由学不会英语
因为学习英语最花时间的就是“听”,
但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
你就可以理论上不花任何额外时间
完成大部分“听”的语言输入量。
B. 熟悉学过的单词
我在上一篇文章讲过,
中国学生英语听力差
就是因为学过的单词听得远远不够,
导致大脑缺乏“阅历”,
碰到了也认不出来。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我认为一个单词你需要在不同场合听20次,
你才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
听到这个单词立刻能反应过来。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同场合”
就是说,
如果你仅把课文录音听20遍,
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那怎么解决“听不懂”这个问题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无他,唯熟尔。
你不断地多听就行了。
其实中国人如果
都能把已经学过的英语单词都听出来,
我认为你高中毕业后掌握的单词量,
就已经足够达到基本流利程度了。
根据我个人经验,
只要你英语基础不太差
(高中水平或以上),
即便你不做任何阅读,
只要你每天(利用走路、等车等碎片时间)
听英语一个小时,
每过两个月你都会明显感觉“能听懂更多了”。
我之所以说“即便不做任何阅读”,
是因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听”
实在是缺太多了,
因此一开始光是补短板
就可以看到效果。
但长远来讲,“单词、阅读”肯定也需要跟上才行。
至于“听”的学习工具,
手机的“可可英语”,“一点英语”APP。
都是很不错的材料来源。
C. 掌握英语思维
当你不断地听,
以至于可以把大部分的单词都听出来,
你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虽然每个词都听懂了,
但你好像还是没能理解意思。
当你达到这一阶段,
那么恭喜你,
你离流利英语就只差最后一道门槛了
那就是英语思维。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当你阅读一篇英语文章,
里面所有的单词你都认识,
但是你阅读的速度会比较慢
如果同样的内容用中文写成的话,
你扫一眼就大概理解意思了,
但如果是英语,
你扫一眼只会感觉一头雾水。
又或者你会发现,
要用英文去记一串数字
或者一首歌的歌词,
要比用中文去记难多了......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
真正的原因是因为:
你还没掌握英语思维。
当你达到这一阶段,
你已经进入“冲刺范围”了。
接下来我要跟你分享的,
可能是最“烧脑”的
但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你在听的过程中,
尝试重复说出来你听到的每一个词。
某种程度上,这跟“听写”有点类似
但我是强烈反对“听写”这种学习方法的。
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写下来完全是多余的。
当你重复说的时候,
你练的不是发音,
而是思维方式。
你之所以听到一堆认识的英语词,
但却不了解意思,
是因为你的英语思维还没建立起来。
因此当你“听着跟读”时,
你实际上是逼着你的大脑去
组织这个语言思维。
当你坚持久了,
你就会最终达到“不留神也能听懂”的地步了。
其实让你感觉听力难的,
很多时候并不是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
(反政教分离运动)这类的单词,
而是一串很短单词组成的词组
(“as good as it is”,
“as far as I can tell”)。
虽然这些单词你都认识,
但由于都揉在一起,
你的大脑一下子分离不开来。
当你尝试重复你听到的语音,
会帮助你的大脑对词组进行分离,
然后随着你“阅历”的增加,
你也会逐渐“不留神也能听懂”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