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
当你听不懂一段英语,
一般有两个原因:
1)单词你不认识;
2)单词你认识,但没听出来。
但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
每个单词你都认识,
并且都能听出来;
但当它们连在一起的时候,
你却听不懂这句话说了什么。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何用英语
从0数到9吧?
那好,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随便找几个手机号码,
然后让你身边的一位朋友
用英语念一遍给你听;
然后你要把它记住,并准确写下来。
你会发现:
如果你朋友用中文跟你念这串数字,
你专心听一遍就可以把它记住,
然后很轻松地就可以
把它写下来。
但用英文念的话,
你只知道你听到了一串数字,
光是能反应过来就不易,
更不用说把它记住。
学习一门外语需要经历两大阶段:
首先是“打基础” ,
然后是“积累经验”,
后者所需要花的时间
是前者的若干倍。
当你学会如何用英语从0数到10,
并且完全知道如何拼写、发音,
这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刚开始“打基础”,
由于你换了一种新方法学习,
在这个阶段里,
你会学会并记住大量的单词,
进步的感觉非常明显,
因为这是一个从0到1的体验。
但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
当你从“打基础”逐渐过渡
到“积累经验”阶段,
这种很爽的感觉会越来越少。
虽然从绝对值上来讲,
从1到10的跨度更大,
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
但从进步的感觉上来讲,
却远不如从0到1强烈。
让众多外语学习者深感挫败感
从而止步的,
往往就是这个从1到10的瓶颈期。
众所周知,
我们中国人的问题是“哑巴英语”。
我听过无数的人跟我讲:
我的英语阅读没问题,
就是听力和口语不好
这就是典型的、
停留在从1到10阶段而没能
实现突破的英语学习者。
但我实话说:
当一个人说这句话的时候,
ta 的阅读能力其实也未必过关,
往往只是 ta 自认为没问题而已。
阅读和听是相通的,
都是语言信息的输入
只不过前者用眼睛,
后者用耳朵而已。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自己
英语阅读没问题,说白了是因为:
不同于“听”,
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还是认为:
我的英语阅读确实是 OK 的呀,
只是不够熟练而已。
但我要说的是:
作为一个沟通工具,
语言不熟练等于不会。
很多人认为他们“能读懂英语”,
实际上只是基于应试的标准。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流利英语,
我们必须把英语作为一个
沟通工具的标准(而不是应试标准)
来要求自己.换句话说,
只有当你可以像读中文小说
那样的轻松、快速地
读懂英文小说,
你才有资格说自己“英语阅读没问题”。
这个从1到10的外语学习瓶颈期,
就好比一次登山的体验
因为你身在丛林而无法看到山顶,
除非山路上有告示牌写着
“距离山顶还有X公里” ,
你完全无法确定你离山顶还有多远。
我有一次独自爬山的时候,
冒险选择了一条不熟悉的山路。
事实证明,
这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
随着天色渐黑,
温度显著下降,
还下起了小雨,
然后我发现:我手机没电了。
但由于我已经没有后退之路了,
我只能鼓着劲儿往前冲,
登上山顶后仍心有余悸。
我之所以感到恐惧,
并非因为这条山路本身有多么困难,
而是因为“未知”这个因素。
如果在我选择这条山路之前,
有一个告示牌告诉我大概还有多久
能登上山顶,我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我学英语时,就有至少一年的时间
(平均每天听读约 1.5 – 2小时)
处于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
就是语法都懂,单词也不缺,
但就是不能完全听懂说了什么。
比方说,当我听英语频道的时事辩论,
我非常清楚嘉宾们从头到尾
都在讲美国的经济困境,
但争论的点到底在哪儿,
我是一头雾水。
我和你一样,学习英语时,
也会经历一段这样的瓶颈期。
而由于这段瓶颈期会
维持较长的时间,
有时候连我也会强烈地自我怀疑
虽然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英语,
我害怕自己是否会像一条“渐近线”
只能不断接近,但永远到达不了目标。
即便我现在已具有一定的
学习外语的经验,
我仍然无法准确地预测
这段瓶颈期会什么时候结束。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就像一条你没走过的山路;
即便我已走过山路 A 和 B区域,
但如果我没走过 C区域,我之前的经验
所提供的参考价值实则有限。
但人作为情感动物,
多少会因为期望值不正确而导致失望
这就是为什么,
有时候连我自己也会偶尔自我怀疑。
学习英语就像登山一样,
最终的路还得自己走。
突破瓶颈期 — “气温”的比喻
再做一个比喻:
英语的提高就像气温上升那样,
你需要投入一定的学习时间后,
效果才会显现。
假如气温每天上升0.1摄氏度,
你不会感受到任何变化,
直到大概一个月左右你才会觉察到:
天气变暖了。
根据我学习英语的经验,
从零基础到流利(能听懂外语新闻),
大概会经历 15-20 次这样的
“我进步了!”的阶段性突破。
如果用气温变化来
比作语言学习的话,
那么1° - 3° 这个“冰雪融化点”
就是相当于“能听懂英语新闻”
这个重大突破。
在冰雪融化点以前,
虽然你能明显感受到气温在上升,
但冰天雪地的世界依然不会变。
就像当你读一篇英语文章,
当你不熟悉的词汇量
从 90%下降到 50%,
你依然是读不懂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那么热爱学习外语,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那种 “我听懂了!”
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所谓 “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 。
当某一天你发现你听懂某段新闻了,
就预示着你离完全听懂
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周星驰电影《食神》里有这么一幕:
当史蒂芬·周(周星驰饰)发明了
“濑尿牛丸”后,
连一分钱都还没赚,
他就已经想到了发达的那一天。
(台词补充:…八間以後就上市,上市以後再集資,接著就是炒股票,然後在炒地皮,接著再分開上市,到時候光是收股息我就赚翻了! 哈哈哈哈...)
虽然学习外语的过程很漫长,
但其实也很短
就像俄罗斯的冬天一样
(再怎么漫长也不会超过 1 年)。
只要方法正确,便不惧路途遥远。
“积累经验”的最佳方法
陆川导演的片子《寻枪》里
有这么一个片段:
人民警察马山(姜文饰)丢了手枪,
请教一个村里的老人
有什么办法把枪找回。
老头深思后郑重地跟马山说:
“你要做的就一个字:找!”
我反复说过好多遍: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
关键在于听读。
因此,关于什么是“积累经验”的
最佳方法,
我的回答可能有点像《寻枪》里的段子
你要做的就两个字:听、读。
OK,举一个实在一点的例子
就继续沿用我们以上提过的吧:
如何提高自己对英语数字的熟练程度?
可能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
不熟就多练呗,
比方说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练习
英语数字听力?
我本人就做过类似的事情,
因此我想告诉大家:
不要这样做,因为有更好的方法。
当很多同学为了准备英语考试
而做听力题时,
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一段英语听过去了,
好像单词都认识,
但不确定说了什么。
由于人的本性是讨厌不确定性的,
因此就催生了“精听”这样的
一种学习方法
把一段话重复地播放好几次,
直到把每个单词都听出来为止。
当你听一段听力题录音
而没能完全听懂,
跟你听一串英语数字
反应不过来的根本原因
是完全一样的,
就是“不够熟练”。
而当你去刻意练习“英语数字听力”,
这其实跟“精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这里我要郑重告诉你的是:
“精听”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学习方法。
所谓“欲速则不达”,
我们不应指望精听
这种短期方法能解决“不够熟练”
这个长期问题。
试想,英语里各种单词成千上万,
互相之间各种搭配更是无穷无尽
天哪,你有那么多时间吗?
可谓:精听得了一时,精听不了一世。
既然学习语言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更应该参考的,
是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思想
即,不追求表面胜利,
而是坚持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
以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本人
学习英语数字的经验。
大家都知道,数字在中文及英文的
表达中差异很大。
比如:
中文说:3万3千,(3,3000)
而英文的表达则是:33千(33,000)
所以一旦涉及到数字,
就非常令人抓狂。
因为国内的英语教育都是鼓励中译英
或英译中的练习。
导致到一说英文数字,
就拼命在大脑搜索相对于
的中文意思。
这样明显很多人就跟不上节奏。
这里我想跟你分享
一个简单粗暴的、
练习英语数字的方法:
就是不用去练,
多听英语新闻就行了。
不论英语数字再怎么复杂,
它们总会重复。
当我听新闻的时候,
每天都会听到大量的数字
(如:年份、日期、天气预报等)。
我从来不会重复听同一段新闻,
因为新闻每天都有;
而且只要我不断地听,
我最终都会跟所有的英语数字重逢。
久而久之,
当我在不同地方
多次接触过这些英语数字,
熟练了自然就都完全能听懂了。
其实不单只数字,
几乎任何的单词都可以
通过类似“听新闻”的方法学会,
只要你坚持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战略
不追求短期内记住,
只求长期不断重逢。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多听,
也适用于多读;
当你对同一个单词进行“听读结合”,
则学习效果翻倍。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如何通过听读结合学会
“周一到周日”怎么说?
传统方法是:
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念,
然后学生用几天的时间进行
反复拼读和听写。
而我的方法是:
把手机界面调成英语,
这样我每天一打开手机,
就看到今天是周几,
用英语是怎么拼写的,
与此同时我每天都会
听到新闻播音员讲“今天是周X”。
如此几周下来,
我想记不住这个单词的
拼写和发音都不可能。
虽然从表面上看,
我需要至少两三周的循环
才学会“周一到周日”,
比传统方法要慢,
但实际上这种方法的效率是最高的。
因为当我在听的过程中,
除了学会“周一到周日”,
我还接触到了大量
其他的单词、语法等等。
而且因为我是在实战中
(而不是课堂上)学会的,
我也会因此记得更牢。
当你在进行盲听时,
如果所听到的单词是你认识的,
那么这自然会巩固你对这个单词
的熟练程度;
而即便你听到的
这个单词没见过,
这也会在你脑海里留下
一个“声音的印象”。
发表评论